1. 天涯明月刀秦川勝景攻略1、心若不妄起,永劫無改變。——出自唐·寒山《詩三百三首》 2、聞道姓名多改變,只今偕是圣朝臣。——出自唐·鮑溶《寄盧給事汀吳員外丹》 3、一夕三改變,夢心不驚疑。——出自唐·白居易《因夢有悟》 4、人物日改變,舉目悲所遇。——出自唐·白居易《重到渭上舊居》 5、毛鬢早改變,四十白髭生。——出自唐·白居易《郡廳有樹,晚榮早凋,人不識名,因題其上》 6、劫石可動搖,個中無改變。——出自北宋·黃庭堅《法語》 2. 天涯明月刀秦川勝景錄位置(一) 秋風吹發半成宣 , 江湖十載疏狂跡 。 月中清露點朝衣 , 秦川渭水添清秀 。 腔調新翻輦下來 , 劇辛樂毅感恩分 , 本來面目好相親 。 (二) 秋風入帽露華新 , 江邊衰柳迷津堠 。 月當銀漢玉繩低 , 秦川勝景果非常 。 腔調新翻輦下來 , 劇談不覺引杯長 , 本來面目常瀟灑 。 (三) 秋千無月冷雙繩 , 江南兩岸無名草 。 月里嫦娥不畫眉 , 秦川秀處作庵居 。 腔調新翻輦下來 , 劇憐常逐柳綿飄 , 本是一般孤另物 。 3. 天涯明月刀手游秦川勝景錄萬年春 元·馬鈺 秦川勝景果非常,最好終南珍藏鄉。 竹徑梅溪生秀氣,鳳巢龍窟吐祥光。云庵處處成云集,道友多多論道長。劉蔣村名今改變,人人傳說會仙莊。 4. 天涯明月刀秦川勝景錄坐標1、疏梅修竹兩清妍 宋 向子諲 《鷓鴣天·玉篆題名在九天》 2、竹里江梅寒未吐 宋 蘇庠 《謁金門·何處所》 3、梅似竹 宋 向子諲 《更漏子·竹孤青》 4、竹里一枝梅 宋 向子諲 《卜算子·竹里一枝梅》 5、梅清竹瘦 宋 楊無咎 《選冠子·海上樓臺》 6、多在梅邊竹上 宋 孫道絢 《清平樂·悠悠揚揚》 7、梅竹陰成 宋 倪偁 《蝶戀花·紫翠空濛庵畔路》 8、竹里疏枝總是梅 宋 韓元吉 《一翦梅·竹里疏枝總是梅》 9、雪中梅艷風前竹 宋 趙彥端 《菩薩蠻·雪中梅艷風前竹》 10、竹軒梅徑 宋 曹冠 《夏初臨·水榭風臺》 11、梅竹潛通 宋 沈端節 《洞仙歌·夜來驚怪》 12、梅妝竹外 宋 丘崈 《千秋歲·梅妝竹外》 13、梅梢竹外 宋 呂勝己 《鵲橋仙·銀花千里》 14、竹里疏花梅吐 宋 趙師俠 《謁金門 耽岡迓陸尉》 15、修竹當籬梅當戶 宋 汪莘 《南鄉子·茅舍起疏煙》 16、梅竹娟娟 宋 戴復古 《沁園春·訪衡山之頂》 17、撲落梅梢穿度竹 宋 葛長庚 《賀新郎·是雨還堪拾》 18、友松竹梅 宋 馮取洽 《沁園春·我愛□君》 19、煙霞竹石松梅 宋 馮取洽 《沁園春·一雨霈然》 20、梅竹精神 宋 吳潛 《訴衷情·幾回相見見還休》 21、欺梅壓竹 宋 衛宗武 《酹江月/念奴嬌》 22、左梅右竹 宋 趙必? 《賀新郎·壽酒浮萸菊》 23、賞梅觀竹 元 許有壬 《清平樂·賞梅觀竹》 24、我依梅傍竹 元 謝應芳 《沁園春 屋東老梅一株,鄰家有竹百余個,相》 25、梅要新詩竹問安 元 謝應芳 《沁園春 屋東老梅一株,鄰家有竹百余個,相》 26、竹徑梅溪生秀氣 元 馬鈺 《萬年春·秦川勝景果非常》 27、竹疃梅村蓬戶悄 元 長筌子 《二郎神·平生興》 28、窗外梅疏竹瘦 元 長筌子 《西江月·形物雖居宇內》 29、竹君梅侶 元 王惲 《感皇恩 與客讀辛殿撰樂府全集》 30、我依梅傍竹 元 謝應芳 《沁園春 屋東老梅一株,鄰家有竹百余個,相》 31、梅要新詩竹問安 元 謝應芳 《沁園春 屋東老梅一株,鄰家有竹百余個,相》 32、疏梅瘦竹 元 姬翼 《青杏兒·沙暖狎輕鷗》 33、靜對小軒梅竹 元 馮尊師 《蘇武慢·識破塵寰》 34、梅竹平安否 元 王冕 《示師文 其一》 35、飄然梅塢竹籬間 宋 陸游 《行飯暮歸》 36、梅蘭竹石里尋一個癡聾 近代 汪精衛 《自嘲》 37、梅竹僅留三畝宅 宋 陳著 《偶成》 38、竹籬梅自可吾廬 宋 方岳 《除夜》 39、雪后竹籬梅亂放 宋 釋道樞 《頌古三十九首》 5. 天涯明月刀 秦川勝景錄崆峒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朱克雄 崆峒山最早名載于中國第一部辭書《爾雅》中,定名 “崆峒山”始于唐代。在數千年文化衍進、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崆峒文化,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。概括起來,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: 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。這種地域性,表現在兩個方面:其一,時空的地域性。其地域背景,最初局限在崆峒地區。隨著歷史遺跡的不斷發現和全國至少5-7處崆峒山的出現,逐漸放大到平涼地區,之后又延伸擴大到同屬隴東的慶陽地區,甚至更遠的省市。二是內容和風格的地域性。首先為民情風俗的地域性。其反映的都是西北邊陲多民族聚集區、中西方經濟文化匯集地特有的社會生活及其民俗風情。最突出的是以崆峒山為載體和憑借,崆峒勝景以山峰為主體,關中文化古跡遍布于層巒疊翠之間,碑碣石刻,磚塔摩崖,奇洞石刻,多達七十余處。這種獨特的文化景觀,既張揚了自然景觀的魅力,又永葆了深厚的人文景觀底蘊,相互映襯,相得益彰。加之歷代文人騷客以崆峒特定的地理環境為背景,賦隴上、蕭關之雄壯,寫邊地景物之蒼涼,發戍邊壯士之悲壯,生動地展示了崆峒地域的壯麗景色、人文環境。尤其是大量崆峒及其周邊地區獨特的方言詞匯,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種特殊載體。 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。這種生態性,表現在三個方面:其一是因地氣豐沛而千秋興盛。南北走向的隴山是古都長安和關中大地的西大門和屏障,崆峒山周圍自然也具有這種不可替代的、特殊的作用。《爾雅·釋地》有:“空同之人武”,晉郭璞注云:“地氣使然”。其二是因美景機緣而充滿活力。崆峒文化是在典型的生態環境中發軔、發展的,它依存的崆峒山,西接六盤山,東望秦川,南依關山,北峙蕭關,涇河與胭脂河回護前后,是由上三迭系紫紅色堅硬礫巖構成的丹霞地貌,總面積83.595平方公里。崆峒文化因這樣的美景機緣,而擁有無盡的生氣與活力。其三是因關愛生態而不斷勃發。崆峒山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環境,為植物、動物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。明代《平涼府志》《崆峒山志》,都對崆峒山“物產”有記述。當代高維衡《崆峒山植物志》認定的植物有1000余種,其植被有鮮明的古老性和過渡性特點。趙明星《崆峒山動物》記述的動物有270種,種類、數量繁多的動物資源是崆峒山的重要基因庫之一。 高度理性的精神文化。古絲綢之路東西方交往,無非是精神和物質兩大類。今天,物質交往的遺存已所見不多,但精神交往的遺存幾乎全息性地保留了下來。崆峒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,明顯地富于理性和精神性。諸如,其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描述,更加注重人的思想、意識的開掘和心靈的塑造。這種超然物外的空靈之美,讓崆峒文化充滿無窮魅力。 崇高唯美的藝術文化。既有大自然的造化,也有人文勝跡,二者相契合,共融于一體。其八臺、九宮、十二院、四十二座建筑、七十二處石府洞天中不可勝數的碑碣、石刻、雕塑、彩繪,都是人們長期心靈創造與文化積累的結果。崆峒山是一座天造地設人為的宏大建筑。“秦始皇西巡崆峒登笄頭山”“魏征夢斬涇河龍”“姜子牙釣魚渭河上”“柳毅傳書”等已成為膾炙人口、婦孺皆知的千古美談。千古人物游蹤以及保留下來的詩詞文賦,都形成了一種極其典型的自然與文化契合的審美藝術。 崆峒壁畫有著深厚的藝術造詣。崆峒山老君樓壁畫特別是“八十一化圖”壁畫非常純熟和精練地運用了色與線技藝,對人物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等舉止言談從面部、眼神、姿態、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、局部情節與主體人物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展示,表現出人物發自心靈的神采風情,塑造了富有藝術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,創造了中國式的寫實風格。 歷代文人騷客的作品浩瀚如星辰,李白曾有“世傳崆峒勇”,杜甫借崆峒山既寫國事時局,又寫朋友際遇,還寫贊詞;“戊戌六君子”之一的譚嗣同筆下的崆峒景境高遠,氣韻暢快。當代人從歷史遺存、本土經典文化、民族民俗文化中汲取營養,多方面多層次地進行崆峒文化建設,已成為絲綢之路文化璀璨的鏈接。 包容開放的多元文化。眾多北方民族在崆峒繁衍生息。各民族文化在崆峒這個廣闊的舞臺上反復碰撞,最終走向融合。最典型的是全國最大的“完顏部落”——涇川縣王村鎮完顏村,金兀術的后裔們早已結束了馬背上的生涯,與當地的漢族相融合,從事著農耕生活,經歷了一個歷史性的跨越。 崆峒文化的基因來源于中原文化。崆峒山為六盤山之余脈,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伏羲,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。而漁獵社會的生活,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游流域漸次發展的。崆峒山周圍數百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,伏羲、炎帝、軒轅都先后在這片熱土上誕生、駐足。崆峒文化的源頭在中原,是中原文化在崆峒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發育、成長起來的。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,不斷地吸收中原文化的營養,使各個時期的崆峒文化,都融入了大量各個歷史時期中原先進文化的元素。 向善守正的正道文化。處于拱衛帝京和邊關戰場特殊地理位置的崆峒地區,在其成為各種軍事力量爭奪的焦點的同時,也促使人民養成了崇尚勇武、英勇善戰的傳統習慣。《漢書地理志》所載:“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,皆迫近戎狄,修習戰備,高尚氣力,以射獵為先。”在崆峒文化的發育過程中,也有過戰爭、殺戮、貧窮、饑餓等,但其文化的基調和內容永遠是健康向善、從容樂觀、積極向上的。無論崆峒山外的自然環境怎么變換、何等嚴酷,崆峒山內總是色彩萬千、活力無限。崆峒武術也用于健體防身,《爾雅·釋地》之“空同之人武”,透示一種神武之氣,給人以陽剛和力量。 與時俱進的動態文化。崆峒文化的地域背景是動態的,它由最初的崆峒山周圍,逐漸放大到東起河南汝陽,西至甘肅河西地區,后又拓展全國六七個省市。崆峒文化的時限是動態的。其時限延續,已經延伸到遠古時期。不僅有三皇女媧夸父誕生地之傳說,而且有考古考證,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崆峒山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。1984年崆峒山管理所在崾峴至中臺修建所址時,曾挖掘出屬于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墓葬,并出土了當時人們使用的陶器。崆峒文化地域背景和時限延續的不斷變化,決定了對崆峒文化的體系結構無法一次性定型,只能在不斷發現、挖掘、研究的動態行為中使之逐步充實和完善起來,這種動態性,無論過去、現在,還是將來都將繼續,這也是崆峒文化的無限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之所在。 總之,崆峒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相比,在文化形態的構造上有著很大的區別。常見的方法只把文化設計成“靶環式”構造。即以一種文化為核心層,其他文化依次分層環繞在外。崆峒文化突破了“靶環式”構造,而成為像奧運會徽標那樣的“五環式”構造,其最本質的內涵是平等、和諧。崆峒文化講差異,但不講優劣,作為集大成者,它保留不同文化的獨立性,又體現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。這種文化結構是歷史形成的,但卻有著典型的時代特征。 |
溫馨提示:喜歡本站的話,請收藏一下本站!